老的蜡染服饰和刺绣饰品,时下也成了收藏者的新宠。但是,一件百年前的清末作品,现在已是可遇不可求了,如果想要收藏一件年代更早的,在市场上几乎是遇不到。日前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裙,是国家一级藏品。
这件馆藏珍品出自平坝的棺材洞。于是,记者采访了当年参加考古清理的熊水富先生。
那是一九八七年,当时的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正筹备“贵州蜡染文化展览”,他们收集整理了省内各地的大量蜡染精品,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蜡染服饰都是这几十年来的现代工艺品,缺少蜡染的历史标本。他们想到了平坝的棺材洞和长顺的天星洞,极有可能在这些洞内的棺材里找到蜡染标本。
这年夏季,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熊水富和当时就职于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的刘恩元,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四位来黔实习的学生,到平坝棺材洞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清理。
平坝的棺材洞坐落在下坝桃花村的老熊山腰,四周群山环抱。从山脚仰视,可看到洞内堆放的部分棺材。他们一行数人,沿着山路来到了距离地面十多米高的棺材洞。
进得洞来,只见层层叠叠的棺材堆满了整个山洞,叠放得最多的竟然有十多具。经过测量,山洞面积大约有一千一百平方米,能够确认的棺材(包括被压坏的)共有五百六十七具之多,分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区堆放,有小径为界。
“当时我们做过民族调查。” 熊先生回忆道,“据一位当地苗族人说,这洞是他们的祖茔,棺材是按村寨支系分区堆放的,当时都还有人往洞里放棺材呢。”
经过他们的仔细查看,洞里的木棺形制主要有六种:船棺、圆木棺、方棺、拴棺、梯形棺和普棺(即年代最晚,现在仍在有些农村流行的木棺)。他们在丁区选择清理了五具木棺,共采集(棺外地面)清理出随葬器物九十二件,其中纺织品就有四十一件,有蜡染、刺绣、织锦、镶缀等工艺。在编号为四一五的方棺,死者为成年女性,清理出上衣和蜡染裙子各三件(衣裙分别为外、中、内套穿),精美的鹭鸟纹彩色蜡染裙便是其中的外裙。裙身主题纹饰分三段,上、中二段为彩色蜡染,鹭鸟纹,空白处饰几何等纹饰,鹭鸟形态生动,线条优美流畅;中段纹饰为夹有花蕾的流云,色彩丰富,妙趣横生。下段纹饰由刺绣和挑花组成,上部饰“万”字纹,下部饰席纹,主题纹饰是类似树林、人物、走兽的刺绣,纹饰变化多端。
“这真是天下蜡染的杰作呀!”记者感叹道。
“估计死者就是个蜡染高手。” 熊先生说,“因为我们在死者的袖口里,发现了一把蜡染刀,这裙子很有可能就是她的作品。”
“这裙子是件了不起的作品。”熊先生思索了一会,接着说,“我们在另外的一具棺里,还发现了一件直筒裙,也是相当精彩。”
他说,这是一件外裙,用深蓝布作夹层,裙身用青蓝色布条编织缝合,总计用了一万四千多根布条。穿在身上,借助阳光观察,布条间可见稀疏的星光,如此工艺,实属罕见……
清理完平坝的棺材洞后,他们又来到了长顺的天星洞。
天星洞坐落在长顺和紫云两县交界处的交麻干贷,是一处峡谷,峡谷间有一条河流。熊先生说:“我们每天进天星洞,都得坐船去。”
他介绍说,天星洞当时存有木棺九十六具,也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区堆放,堆放形式有平放和叠放两种。他们先是在丁区下部的石缝中发现了一件绳纹陶片,无论是质地,还是纹饰,都具有我省汉代陶片的特征。它是怎么来到洞里的呢?于是他们走访了当地群众。群众告诉他们说:“你们发现陶片的那个地方,以前放有很多棺材的,都被大水冲走了。”后来,他们在丙区发现的一些陶瓷碎片,是和泥沙胶结在一起的,证明这里的确发生过大水。经过仔细查找,他们在地面发现了跳脱、发钗等十件铜饰品,这些器物与贵州六朝时期土葬墓中的器物类似,证明这个岩洞葬的延续使用的时间很长。
“在这个洞,我们也开了五具棺。”熊先生接着说,“清理(包括地面采集)出随葬器物一百五十多件,其中纺织品二十四件,最珍贵的是宋代苗族的九件点蜡幔作品。”
“点蜡幔?”
熊先生见记者不解,便立即解释道:“点蜡幔史料有记载,它是一种纹饰,形状像汉代的防御兵器蒺藜。”
“有了这些蜡染历史标本,为‘贵州蜡染文化展览’增色不少。”熊先生说着拿出两本相册递给记者,“这些都是我参加展览时的照相,这个展览曾经在北京轰动一时,吸引了很多中外观众。”
是的,有了这些精彩的蜡染历史标本,这个展览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增加了。但更重要的是,贵州境内的较多兄弟民族,有着历史悠久的洞葬习俗,洞葬丰富,这次考古发掘是第一次揭开了洞葬文化的神秘面纱…… 文/ 邢志文 郭理
|